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依據當地資源、環境條件及社會經濟狀況,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在生態農業建設區劃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制定總體規劃及分區規劃,以便對一定范圍的生態農業建設試驗區內農村經濟的近期、中期與長期的高效、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做出戰略部署與實施對策。
生態農業規劃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調控為保障,以政策為引導,科技驅動,應用生態系統的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工模擬本地區的頂極生態系統,選擇多種在生態上和經濟上都有優勢的生物,采用一套套生態農藝流程,按食物鏈關系和其他生態關 系將這些物種的裁培、飼養和養殖組成一條條生產線,并將這些生產線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多層次地配置到農業生態系統中去,使之既獲得持續最大(或最優)的生產 力和經濟效益,又獲得一個良好的、協調的生態系統。
生態農業規劃原則
規劃必須把“長遠利益”與“近期設想”統一起來,把種植業、養殖業、工商業和農田、村鎮、能源等項建設密切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經濟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因此,進行生態農業規劃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整體性
農業生態系統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經濟、社會的復合系統,制定規劃時要以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為指導,用系統、整體觀念,進行全面規劃,做好總體布局。合理安排,統籌兼顧,協調農業內外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長。
2、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相結合
對資源不僅要合理利用,還要積極的保護,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增殖,對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只有這樣,方不致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消耗超過資源再生速度,使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3、因地制宜
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和地域差異性,各地區的農業生態工程設計和配套技術,生態農業的建設不可能是相同的,必須根據當地具體生態環境特點、自然 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選擇農民群眾關心、見效快的項目。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制定規劃,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的類型和模式。
4、物質循環多級利用
根據生態學原理合理設計食物鏈,利用農業有機物質,包括“廢棄物”(指死體、殘體、排泄物)等實行多次利用、多級得益、循環利用和深加工等。
5、擴大綠色植被
綠色植物是轉化太陽能,實現第一性生產的重要機器,是保護生態環境最重要的措施,應充分考慮將一切土地和部分水面綠化起來。
6、多業結合集約經營
生態農業必須是多業結合,包括農業內部的橫向聯系和農業外部的橫向聯系,實行集約經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7、實現“三大效益”
生態農業建設措施必須達到生態上適宜,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有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成為了下一個投資熱土。近年來諸如美麗鄉村、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智慧農業、健康農業、有機農業等被提得很火,隨著中國老年化日益加大,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康養正越來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投資力度悄然加大。幾乎現在的農業投資項目或多或少的都涉及到康養產業發展,尤其是養老宜居、農村別苑、私家庭院、度假房、休閑養生房層出不窮。受限于建設用地指標,大多利用農村宅基地修復或重建,或者打著農業設施建設用房的名譽來打擦邊球??傊?,市場有需求是掩藏不住的事實,康養農業正成為農業發展的下一個機遇期。